动态规划
动态规划过程是:每次决策依赖于当前状态,又随即引起状态的转移。一个决策序列就是在变化的状态中产生出来的,所以,这种多阶段最优化决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称为动态规划。
背包问题总结
背包问题 (Knapsack problem x ) 有很多种版本,常见的是以下三种:
- 0-1 背包问题 (0-1 knapsack problem):每种物品只有一个
- 完全背包问题 (UKP, unbounded knapsack problem):每种物品都有无限个可用
- 多重背包问题 (BKP, bounded knapsack problem):第 i 种物品有 n[i] 个可用
0-1背包问题
0-1背包中一种物体只有一个,放入数量为0或者1
定义状态 dp[i][W],表示“把前 i 种物品装进重量限制为 W 的背包可以获得的最大价值”
v[i]表示物品i的价值,w[i]表示物品i的重量,W 为背包的重量限制
若只考虑第i件物品的策略(放或不放),那么就可以转化为一个只牵扯前i-1件物品的问题。如果不放第i件物品,那么问题就转化为“前i-1件物品放入容量为W的背包中”,价值为f[i-1][W];如果放第i件物品,那么问题就转化为“前i-1
件物品放入剩下的容量为W-w[i]的背包中”,此时能获得的最大价值就是f[i-1][W-w[i]]再加上通过放入第i件物品获得的价值v[i]
0/1背包问题状态转移方程便是:1
dp[i][W] = max{dp[i − 1][W], dp[i − 1][W − w[i]] + v[i]}
优化空间复杂度
以上方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均为O(n*W),其中时间复杂度基本已经不能再优化了,但空间复杂度却可以优化到O(W):
dp[i][W]只与dp[i-1][W]和dp[i-1][W-w[i]]有关,即只和i-1时刻状态有关,所以我们只需要用一维数组d[]来保存i-1时的状态d[]。
假设i-1时刻的d[]为{a0,a1,a2,…,aW},那么i时刻的d[]中第W个应该为max(aW,aW-w[i]+v[i])即max(d[W],d[W-w[i]]+v[i]),
这就需要我们遍历W时逆序遍历,这样才能保证求i时刻d[W]时d[W-w[i]]是i-1时刻的值。如果正序遍历则当求d[W]时
其前面的d[0],d[1],…,d[W-1]都已经改变过,里面存的都不是i-1时刻的值,这样求d[W]时利用d[W-w[i]]必定是错的值。最后d[W]即为最大价值注意:遍历W时务必从右到左,因为d[W]只依赖于上一阶段的结果,从右到左避免覆盖上阶段有用结果1
d[W]=max{d[W],d[W-w[i]]+v[i]};
完全背包问题
完全背包中每种物品都˚有无限个,可以放满背包为止
完全背包问题状态转移方程是:
1 | dp[i][W] = max{dp[i − 1][W], dp[i][W − w[i]] + v[i]} |
两项分别代表物品i不选择或者选择,由于对物品i没有限制,故后一项为dp[i]而非上面的dp[i-1]
或用以下递推式(上面的效率要高一点):
1 | p[i][W] = max( dp[i-1][W-k*w[i]] + k*v[i] ), k为选择物品的个数, k=0,1,2...W/w[i] (0 ≤ k ∗ w[i] ≤ W) |
基于前i-1个物品,在选择不同个数的物品i的方案中选择最大的那个
可以简化为:
1 | d[W] = max{d[W], d[W-k*w[i]] + k*v[i]} |
注意:遍历W时务必从右到左,原因同上
多重背包问题
有n种物品和一个重量限制为 W的背包。第i种物品最多有n[i]件可用,每件重量是w[i],价值是v[i]。求这些物品装进重量限制为 W 的背包可以获得的最大价值。
这里又多了一个限制条件,每个物品规定了可用的次数。
多重背包问题状态转移方程是:(注意:范围限制)
1 | dp[i][W] = max(dp[i−1][W−k∗w[i]] + k∗v[i] ), k为选择物品的个数, 0 ≤ k ≤ n[i],0 ≤ k ∗ w[i] ≤ W |
n[i]为物品i限制的个数
基于前i-1个物品,在选择不同个数的物品i的方案中选择最大的那个
可以简化为:
1 | d[W] = max{d[W], d[W-k*w[i]] + k*v[i]} |
注意:遍历W时务必从右到左,原因同上
树
树的深度优先遍历、广度优先遍历
对于树形结构主要有两种遍历方式: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。
一个简单的树结构图
深度优先遍历
对于一颗二叉树,深度优先搜索(Depth First Search)是从根节点开始沿着树的深度遍历树的节点,尽可能深的搜索树的分支。上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结果为:ABDECFG
深度优先遍历的特点是,从树的根节点开始,先遍历左子树,然后遍历右子树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堆栈的先进后出的特点,现将右子树压栈,再将左子树压栈,这样左子树就位于栈顶,可以保证结点的左子树先于右子树被遍历。
我们借助栈结构来实现深度优先遍历,代码如下:
1 | Stack<Node> stack = new Stack<Node>(); |
广度优先遍历(层序遍历)
对于一颗二叉树,广度优先搜索(Breadth First Search)是从根节点开始沿着树的宽度依次遍历树的每个节点。上图的遍历结果为:ABCDEFG
如上图所示的二叉树,A 是第一个访问的,然后顺序是 B、C,然后再是 D、E、F、G。
那么,怎样才能来保证这个访问的顺序呢?
借助队列数据结构,由于队列是先进先出的顺序,因此可以先将左子树入队,然后再将右子树入队。这样一来,左子树结点就存在队头,可以先被访问到。
我们借助队列结构来实现树的广度优先遍历,代码如下:
1 | Queue<Node> queue = new LinkedBlockingQueue<Node>(); |
字典树
字典树主要有如下三点性质:
- 根节点不包含字符,除根节点意外每个节点只包含一个字符。
- 从根节点到某一个节点,路径上经过的字符连接起来,为该节点对应的字符串。
- 每个节点的所有子节点包含的字符串不相同。
八大排序
快速排序的思想
在数组中找到一个基准数(pivot)
分区,将数组中比基准数大的放到它的右边,比基准数小的放到它的左边
继续对左右区间重复第二步,直到各个区间只有一个数,这时候,数组也就有序了。快速排序算法是不稳定的算法
27 23 27 3
以第一个27作为pivot中心点,则27与后面那个3交换,形成
3 23 27 27,排序经过一次结束,但最后那个27在排序之初先于初始位置3那个27,所以不稳定。堆排序的思想
利用大顶堆(小顶堆)堆顶记录的是最大关键字(最小关键字)这一特性,使得每次从无序中选择最大记录(最小记录)变得简单。
其基本思想为(大顶堆): - 将初始待排序关键字序列(R1,R2….Rn)构建成大顶堆,此堆为初始的无须区;
- 将堆顶元素R[1]与最后一个元素R[n]交换,此时得到新的无序区(R1,R2,……Rn-1)和新的有序区(Rn),且满足R[1,2…n-1]<=R[n];
- 由于交换后新的堆顶R[1]可能违反堆的性质,因此需要对当前无序区(R1,R2,……Rn-1)调整为新堆,然后再次将R[1]与无序区最后一个元素交换,得到新的无序区(R1,R2….Rn-2)和新的有序区(Rn-1,Rn)。不断重复此过程直到有序区的元素个数为n-1,则整个排序过程完成。
链表
单向链表、双向链表、双向循环链表
单向链表:必须从头节点开始遍历, 只能访问后继
双向链表:可以顺序访问外,还可以逆推, 可以同时访问前驱后继
双向循环链表:双向循环链表在内存分配上更容易管理,因为它可以重复利用已分配的内存.可以看出一个圆